吃瓜网动态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体育工作,亲自谋划和推动体育事业发展,深刻阐释体育的价值和功能,指明了体育工作的前进方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改革完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战略部署和工作要求。全国体育战线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以钉钉子精神将进一步全面深化体育改革的实际成果转化为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强大力量。
法国当地时间2024年8月9日,中国女子曲棍球队夺得巴黎奥运会银牌。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精神,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深化改革是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推进体育改革创新步伐,更新体育理念,借鉴国外有益经验,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近年来,我们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以改革谋出路、破难题、促发展,推出一系列体育创新举措。
统筹谋划探索新路径。体育总局党组高度重视体育改革工作,充分履行抓改革职责任务,注重改革整体谋划,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着力破解重点难点问题,加强关键环节协调。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体育的重要部署,成立改革专班,建立工作机制,研究改革方案,凝聚改革共识,落实改革措施,积极探索体育改革发展新路子。
全民健身构建新格局。围绕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活动,以“小切口”服务“大民生”,着力解决全民健身“最后一公里”堵点卡点问题。“村超”“村BA”掀起全民健身热潮,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探索新模式。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更好地引导和发挥社会力量作用,补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短板,精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品质化健身需求。
竞技体育布局更开放。夯实发展根基,制定竞技体育“633计划”,对六大传统优势项目、三个基础大项、“三大球”改革发展作出整体规划。深化全国综合性运动会改革,调动地方发展竞技体育积极性。开门办体育、开放办体育成果逐渐显现,网球、高尔夫球、冲浪等一批项目积极探索创新发展之路,取得良好成效。着眼体育强国目标,加强竞技体育后备力量培养和布局,已与有关地方签署国家奥运后备人才梯队共建协议。创设举办第一届全国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和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会。
体育产业带动新消费。大力发展赛事经济,加大优质赛事供给,着力打造一批观赏性强、参与性高的赛事。积极办好“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活动和“跟着赛事去旅行”活动,充分发挥赛事价值、释放赛事效益。推动体育消费与旅游、文化等相关消费的深度融合,因地制宜举办消费季、消费月、消费周等活动,大力发展冰雪、水上、低空、山地等户外运动项目,打造特色、培育品牌,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体育消费需求。
足球改革实现新进展。改革职业联赛管理体制,成立中国足球职业联赛联合会,实施职业联赛管办分离改革。推动青少年足球体教融合迈上新高度,会同教育部构建一体化后备人才培养机制,首次共同发布全国青少年足球竞赛日历,初步打通青少年足球人才升学通道。开展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和西部地区体教融合足球青训体系建设试点。
体育治理开创新局面。研制体育强国指标体系,科学全面反映体育强国建设进程。实施目标管理改革,强化过程管理,推动有效履职。规范完善全国性体育协会管理,“未立先破”导致的协会乱象得到有效纠治。加强体育法治建设,推动实施体育仲裁制度,成立体育仲裁机构。加强对象棋、马拉松、山地越野跑等项目的监管,开展专项整顿规范,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2024年12月21日,第一届全国城市越野滑雪挑战赛在呼伦贝尔市开赛。
准确把握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坚持进一步全面深化体育改革的正确方向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是巩固奥运强国地位的攻坚阶段,是我国体育事业战略机遇期、快速发展期、问题凸显期“三期叠加”的特殊阶段。从国际环境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局势变乱交织,全球动荡和不确定性增加,地缘政治冲突与意识形态分歧向体育领域渗透。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变革加速,呈现治理多元、技术驱动、新兴运动扩容的发展新趋势。从国内环境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为体育强国建设带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机遇;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体育事业、亲自谋划和推动体育工作,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国长期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为体育应对各类风险挑战提供了坚实支撑;体育多元功能不断彰显,逐渐变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更大贡献。同时也要清醒看到,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日益突出,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解,行业治理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迫切需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体育改革开创新局。
把握体育的政治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体育的重要使命,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体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校准体育发展方向。坚持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将体育发展成为人民需要、人民关心、人民支持的民生事业。
强化体育的融入性。体育是社会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树立“大体育观”,发挥体育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体育+”“+体育”,推动体育与其他领域更频繁地互动、更深入地交流、更有效地融合。以更加包容、更加开放的心态努力学习借鉴国际体育发展先进经验,在开放中不断壮大自己。
增强体育的协同性。全社会的关心支持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必须深化与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发展,构建“政府—市场—社会”良性互动的发展机制。调动地方党委、政府抓体育的积极性,明确权责关系,变区域差异为区域优势,加快形成省强国盛“全国一盘棋”发展格局。
切实抓好体育领域改革重点任务落实,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体育改革提出明确要求,全国体育战线要聚焦改革目标、凝聚改革共识、树立改革信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勇于创新突破,奋力开创体育强国建设新局面。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我们把全民健身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优化全民健身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大群体”格局,建立目标统一、职责共担、成果共享的沟通协调机制,激发全社会参与全民健身的积极性。完善全民健身供给体系,提升场地设施效益,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持续推进赛事活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逐步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全覆盖、可持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加强全民健身保障体系,健全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全民健身人才培养长效制度,健全人才评价制度,建立全民健身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跨部门综合监管工作机制。发挥全民健身多元功能,推动全民健身与文化、教育、科技、健康、乡村振兴、区域协同等工作深度融合,建立政府、社会、家庭协同合作机制。
改革完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我们将积极推动构建更加开放、更富活力、更可持续、更高水平的竞技体育治理体系,持续增强我国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为国争光能力。健全竞技体育新型举国体制,创新实施奥运争光战略,强化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优势,坚持开门办体育,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保证各类主体依法平等参与。深化训练体系改革,坚持开放办国家队,建立国家队多元办队模式,强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持续深化体教融合,推动竞技体育训练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型,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在竞技体育训练中的转化应用。建立现代化竞赛体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体现中国特色、与国际接轨的体育竞赛制度,持续完善全运会政策,统筹各级各类竞技比赛、青少年比赛,改革完善运动员注册交流制度。着力推动“三大球”振兴,加快足球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足球职业联赛改革,着力提升足球青训水平,加强中国篮球协会自身建设,强化篮球改革发展顶层设计,挖掘排球项目发展潜力,提升排球项目国际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水平。发展高水平职业体育,建立健全层级清晰、竞争有序的现代化职业联赛体系,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项目走职业化发展道路,加强职业体育俱乐部建设,完善职业体育俱乐部法人治理结构。
统筹推进体育其他领域改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的显著特征。我们既要做到聚焦重点,又要做到统筹兼顾,扎实推进体育各领域改革持续深化。稳妥推进体育总局系统机构改革,进一步转变体育总局机关职能,调整优化体育总局事业单位设置,突出公益属性,强化行业支撑,持续推进管办分离、放管结合,更好发挥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作用。推动运动项目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运动项目中心、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职责,充分激发社会、市场参与动力和创新活力,分类、分阶段推进运动项目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体育有关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推进体校创新建设,创新体育消费引导机制,培育体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体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深入挖掘新时代体育精神的新内涵,繁荣体育文化,讲好体育故事,充分发挥体育的独特作用和综合价值,构建体育对外交往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