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瓜网

竞赛信息

【字体:
打印全文】 【 关闭窗口
刘建宏:只要真正激发出百姓的参与热情,“辽超”前景广阔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5日    作者:  吃瓜网 管理员 信息来源:吃瓜网 管理员

  “辽宁足球!”“加油!”在著名足球评论员刘建宏洪亮嗓音的带动下,全场5000人的齐声呐喊响彻“辽超”赛场上空。铿锵雄音,让“奋起”二字有了形状。

  “这一刻,我感受到的是辽宁足球将再次崛起的强烈信号!”受邀参加第二届“辽超”开幕式的刘建宏这样说。深耕足球传播领域29年,光阴馈赠给了他经验、学识以及白发。刘建宏愉快地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我们的对话围绕着足球、辽超、创业、生活等展开。

  “齐心协力把快乐足球的森林建起来”

  本报记者:建宏老师,您近一个月里因为足球赛事的缘故三次赴辽,请您谈谈参加本届“辽超”的初衷和感受?

  刘建宏:辽宁一直是足球的一片沃土。我曾经在学生时代目睹当时的辽宁队拿到亚俱杯冠军,也曾经作为主持人、评论员,在现场目睹中国队在沈阳冲进世界杯,这次很开心再次来沈,看到第二届“辽超”正式开幕。辽宁是中国足球非常重要的人才基地,是中国足球再次崛起的最核心的那一部分。最近这些年我们看到辽宁足球正在经历一个起伏,我觉得像“辽超”这样的赛事不仅仅是“为城市而战”的擂台赛,更重要的是文体旅深度融合的大型活动,同时它将有力地推动吃瓜网 青少年足球以及职业足球的发展。

  我还清楚地记得,1996年《足球之夜》开播那年,我开始报道辽宁队、沈阳队,就多次来辽宁,近距离地接触球队。29年过去了,沈阳、大连等城市面貌变化太大了,但这里的人们对足球的热爱没有变,大连梭鱼湾足球场排山倒海般的助威声让人热血沸腾。这次从东北籍文体明星到老百姓,都为辽宁本土的足球赛事加油,展现了大家共同的心气和振奋的精神。

  本报记者:您带着怎样的观察视角来看“辽超”?

  刘建宏:我觉得这就是一种生态。如果只有职业足球,足球的整个体系是不完整、不合理的,必须要有业余足球、城市足球、群众足球,才能让足球有一个完整的生态,有效地带动青少年训练,并推动职业足球进步。这其实是一体的,不能割裂。

  本报记者:在当前的中国足球环境下,您认为发展快乐足球的关键是什么?

  刘建宏:享受,享受足球。我们不要把足球只想成世界杯、中超、亚冠。足球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普通人踢球也可以获得快乐、健康、友谊。孩子踢球也并非只是为了当职业球员,而是能够健康成长,那何乐而不为呢?

  本报记者:“辽超”的这种城市之间打擂台的模式,是否是发展快乐足球的有效方式?

  刘建宏:“辽超”为群众足球搭了一个台子,让大家能够在这个舞台上享受足球的快乐,这不是挺好的事儿吗?现在我们就是得齐心协力把快乐足球的森林建设起来。为什么要建森林?核心逻辑是让我们更舒服,让空气质量更好,让环境更适宜。森林面积大了,老虎自然就出来了。过去中国足球老是想在动物园里培养老虎,那永远也培养不出来。

  足球给辽宁人民带来过无穷的乐趣和极大的荣耀。辽宁人特别是产业工人身上有着硬朗的气质、健硕的基因、顽强的韧性、团结的力量,这些都源于工业摇篮培养的团队意识、协作意识、纪律意识、竞争意识,对于足球运动发展来说,辽宁人具备天然的禀赋。我觉得有这样良好的传统和适宜的环境,通过“辽超”的推动,足球在辽宁再度变成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热门项目,顺理成章。

  虽然现在已经是人工智能时代,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连接,是美好的。“辽超”就应该是辽宁人民通过足球媒介来实现互相交往、互相分享的快乐平台,只要回归到这一点,把老百姓的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真正激发出来,“辽超”当然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各种‘超’的到处开花是中国足球在补课”

  本报记者:您不久前提到,如今各种“超”的到处开花是中国足球在补课,请您再深入地谈一谈这个观点。在您看来,足球是什么?

  刘建宏:足球是一个最好的教育项目。孩子在足球运动中可以获得团队精神的教育,11个人上场踢球,场下坐着替补队员,这是teamwork(团队合作)的体现。足球让我们通过竞争去取得胜利,这就是竞技精神。在比赛过程中会遭遇顺境、逆境以及僵持阶段,你可能是主力,也可能是替补,处于不同的位置、分工、角色,需要考虑如何把自己和整体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这不就是我们所处的社会和世界吗?

  通过用这样的方式,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所以国际足联一直说足球是最好的教育。如果把进入世界杯当成中国足球最重要的目标或者唯一的目标,那就完了,那是对足球这项伟大运动的简单理解,矮化了足球。

  记者:今天在“辽超”本溪赛区,有很多孩子观赛,比赛结束后立即有一群还不到十岁的娃娃进入绿茵场,开始他们的足球训练课。还有网友在我们直播间着急地发问,我家小闺女4岁,能不能学足球?这是否正是您所愿意看到的?

  刘建宏:太好了,这就是足球的魅力。哪怕有一个孩子通过看这场比赛爱上了足球,跃跃欲试,那就是活动意义的体现。4岁的孩子一样可以学踢球,从小就感受这种氛围,培养这种兴趣。

  本报记者:对于通过群众足球赛事带动文体旅融合的繁荣,您有何看法和建议?

  刘建宏:文体旅融合是最后呈现的结果,做这件事情的初心和核心是给老百姓创造一种快乐。就是说,出发点是通过足球这种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为老百姓制造娱乐的机会、空间、舞台,让他们真正快乐起来,业余生活真正丰富起来。老百姓都走出家门了,进入球场了,亲身体会到足球的魅力了,那文体旅融合也就自然而然地变成现实了。

  “村超”就是有它的逻辑的。整个榕江的老百姓都感受到了“村超”带给他们的实实在在的快乐和利益。因为“村超”提升了榕江的知名度,带动了榕江的旅游、经济。通过电商等链条,也让当地土特产走出榕江。老百姓确确实实觉得这件事情很好玩,愿意到球场上去参与,属于把乐趣、利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所以其底层逻辑是在的,但即便如此,“村超”在如何扩大影响力这个课题上也面临新的挑战。这都是值得业内人士去思考和讨论的。

  “足球是我一辈子最重要的爱好”

  本报记者:听您的解说,感觉您就是像中国足球的活字典,这个功夫如何练就的呢?把爱好和工作结合起来,是不是一件幸福的事?

  刘建宏:我从1980年开始看中国足球,算起来也看了45年,我就是中国足球的忠实铁粉。后来因为工作的机缘巧合,成了足球记者、评论员、解说员,把爱好和工作结合在一起。其实,未见得说二者结合就幸福。因为如果单纯出于兴趣,看球的时候会更放松。一旦进入到工作状态,人在大脑里调用的东西都不一样。如同对待美食,如果是一个美食家,更多的是分析、品鉴它,上升到了理性的层级,就没有太多乐趣了。

  现在解说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爱好,因为我已经不把它作为主要工作了,这个时候跟大家分享比赛,实际上是在分享对足球的理解和认知,享受的成分多一点。

  本报记者:我们官方公众号上有网友留言,30年前班里男生每人凑两块钱,买一个球一块踢,3年踢坏好几个。对于很多男生来讲,足球总是和青春、激情连接在一起。您有同感吗?

  刘建宏:没错。我就是从7岁开始踢球,一上小学,在学校里接触到足球。从第一脚踢上足球起,它就成了我一辈子最重要的爱好。我的整个青春期也都和中国足球牢牢地结合在一起。今年我踢球已经整整50个年头。前天我还去踢了场球,当忙碌了一天,换上球鞋踏上绿茵场的那一刻,开心得不得了。传了一个好球或者一脚爆射破门,身心都舒畅了。

  本报记者:您参与创办《足球之夜》,这个“夜晚”意味着什么?创办之初,想过能火爆到后来的程度吗?

  刘建宏:1996年,央视体育频道刚刚成立第二年,那会儿节目还比较少,当时中国足球职业化刚刚开始,非常热闹,我们觉得中国足球值得拥有这样一个节目,就决定在周四晚上做这么一档节目。既然是晚上嘛,叫“足球之夜”最为合适,当时的口号就是——足球之夜,球迷每周的节日。创办之初,我们没有讨论过让这个节目如何火,想的就是怎么做好内容,让大家喜欢我们的内容,怎么做好中国足球忠实的观察者、报道者,我们也希望自己是个思考者或者批评者,最后是个建设者。虽然现在离开了《足球之夜》,但这样的追求没有改变,我也一直在践行当初的信念。

  本报记者:很多人对您那句“留给中国足球的时间不多了”印象深刻,这句话最初出自于哪个场合的解说?

  刘建宏:人们都说这句话起源于我,其实不是,只不过因为在那段时间,我解说中国队比赛的次数很多,加上当时互联网刚刚兴起,大家就顺理成章地把这句话放到了我头上。

  本报记者:最近看到您常以“新晋姥爷”的身份在小红书上分享带娃经,您的重心转到家庭了吗?

  刘建宏:没有。我还在做创业,仍然热爱足球。今年我已经参与辽宁、云南、河南、河北等多省份的群众足球活动。另外,我在做人工智能的创业,也是希望能够把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技术运用到大众体育中来。

  本报记者:创业的人得有一颗大心脏吧?

  刘建宏:7年前决心创业,当时没有过多的纠结和犹豫。当发现人工智能和体育结合是一个巨大的行业机会,甚至是产业机会的时候,我的想法就是——必须得去体验一下。至于我能不能把这个事儿做成,已经不重要了。如果不亲自去尝试,我可能后悔一辈子。就跟踢比赛是一个道理,能不能赢是后话,你不下场怎么能赢呢?所以我最终还是从一个评论员变成了一个“运动员”。

  本报记者:为什么要选择人工智能这个赛道创业?

  刘建宏:未来人工智能会改变所有的行业,也包括体育。体育是一个综合体,我只是开发了其中一个赛道,从运用人工智能改变体育传播开始。因为体育传播是仅次于人类参与体育的第二个需求。如果上场踢球是第一需求的话,那么第二需求就是就想看到自己踢得怎么样,把自己参与的比赛直播出去。举个例子,我踢了50年球,也进了很多漂亮的球,什么鱼跃头球、倒钩得分、角球直接得分,但真正被镜头记录下来的寥寥无几。所有踢球的人或者参与运动的人,都有这个需求。过去得不到满足是因为成本太高,现在人工智能恰恰能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周末的沈阳马拉松活动就有我们提供的技术支持,可以给每位跑者制作专属短视频。沈马是我们服务的第208场马拉松,我们已经为150多万跑者生产了158万条个人短视频。

  本报记者:您有时候也开通直播,跟球迷唠唠嗑,面对直播间网友的众说纷纭,甚至是风口浪尖的网上非议,您怎么看?

  刘建宏:我并不在意,我有这么多的事儿要干,有自己的事业、家庭和爱好,为什么要把精力放在口水战上?这没有意义。这个世界本来就是有形形色色的人,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

  本报记者:未来您会以某种新形式推广辽宁的基层足球文化吗?

  刘建宏:当然,推广传播足球文化是我的任务。无论我走到哪儿,我都会告诉大家,足球是一项美丽的运动,让我们尽情拥抱它、享受它。

  简介:

  刘建宏,著名足球评论员、解说员,首位获得“金话筒奖”的体育主持人。在央视工作期间,主创并主持《足球之夜》《天下足球》等金牌栏目。2004年雅典奥运会、2006年德国世界杯、2010年南非世界杯,以热血解说陪伴无数球迷度过激情燃烧的夜晚。

【附件下载】
【相关新闻】